大方广佛华严经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(简称《华严经》)是佛教经典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大乘经,属于“华严宗”的根本经典,被誉为佛法的“经中之王”。其内容以菩萨道为核心,展现了佛教世界的广大庄严与深奥教义。此经典在传播过程中有多种译本,其中 实叉难陀(唐代印度高僧)翻译的版本尤为著名。

图片[1]-大方广佛华严经-拾宜
图片[2]-大方广佛华严经-拾宜

关于《大方广佛华严经·卷第42》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·卷第42》 是《华严经》八十卷本中的一部分,译者为 实叉难陀。该译本是在唐朝武则天时期翻译完成的,全文由 实叉难陀(Śikṣānanda)从梵文经典翻译成汉文。这一译本流传最广,影响也最为深远。

译者简介:实叉难陀

  • 实叉难陀,意为“学喜”,是唐代著名的印度高僧。
  • 出生于中印度羯陵伽国(今印度东部地区),精通梵文和佛教经典。
  • 于唐高宗仪凤年间(公元676年)受邀来到长安,后在武则天的支持下负责翻译《华严经》。
  • 《华严经》八十卷本的翻译历时四年(公元695年完成)。

内容简介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·卷第42》的内容主要围绕 菩萨修行与佛果的境界 展开,详细描述了菩萨在修行过程中所经历的智慧、修行方法、福德资粮等。具体内容可能包括以下主题:

  1. 菩萨行愿:介绍菩萨如何通过修行圆满智慧和福德,达到佛果。
  2. 因果关系:阐述一切善恶因果,强调修行的次第与因缘的重要性。
  3. 境界描绘:通过象征性的语言描绘佛国净土的庄严景象,赞叹佛法的不可思议。

重要意义

  1. 思想核心:强调“法界缘起”,即一切事物相互依存,交融无碍,体现了佛教大乘思想的核心。
  2. 修行指导:为修行者提供了实践菩萨道的具体方法和境界描述。
  3. 文学价值:文辞优美,富有象征意义,是佛教文学中的瑰宝。

《华严经》与华严宗

  • 《华严经》是华严宗的根本经典。
  • 华严宗主张“法界缘起”和“一真法界”,认为佛法的真谛在于事事无碍、圆融无碍。
  • 实叉难陀的译本极大促进了华严宗的发展,使这一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。

总结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·卷第42》作为实叉难陀所译八十卷本《华严经》的一部分,内容深刻且富有哲理,是理解佛教大乘思想的关键章节。它不仅在宗教意义上具有重要地位,还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,对后世的佛教修行和思想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大方广佛华严经-拾宜
大方广佛华严经
此内容为付费资源,请付费后查看
5.98
限时特惠
10
付费资源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7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