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刚经正解》简介
- 书名:金刚经正解
- 注释者:龚穊彩
- 校订者:扈正智
- 版别:光绪九年(1883年)铜活字版
- 内容类别:佛教经典注释书
书籍背景
《金刚经正解》是清代龚穊彩对佛教经典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的注释之作,由扈正智校订并刻印于清光绪九年(1883年)。该书采用铜活字版印刷,是光绪年间佛教经典注释领域的重要成果,既体现了佛教思想在清代的传承与发展,也反映了当时出版印刷技术的进步。
![图片[1]-金刚经正解-拾宜](https://72be.com/2025/03/17121336/image-10-1024x683.png)
![图片[2]-金刚经正解-拾宜](https://72be.com/2025/03/17121346/image-10-1024x683.png)
![图片[3]-金刚经正解-拾宜](https://72be.com/2025/03/17121349/image-11-1024x683.png)
主要内容
- 《金刚经》的核心思想
原经典《金刚经》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,核心思想围绕“般若智慧”,重点阐述“空性”、“无我”和“无相”的哲学观念,主张通过破除执着与妄念,达到涅槃解脱的境界。 - 龚穊彩的注释特点
- 通俗化阐释:龚穊彩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注释经文,注重将深奥的佛教哲理转化为普通读者能够理解的内容,使经典更易于接受。
- 结合儒释道三教思想:注释中融入了儒家和道家思想,为佛教义理提供了多角度的诠释,体现了中国佛教解释传统中的“会通”思想。
- 实践导向:注释注重《金刚经》在日常修行中的应用,强调通过持经、修心、去执着来提升个人的修为。
- 因果观与劝善:书中特别关注因果报应的内容,劝诫世人行善除恶,体现了佛教经典在民间伦理教化中的作用。
- 扈正智的校订
扈正智在校订过程中对原注释进行了考证与修订,力求文字与经义的准确性,同时确保印刷内容的完整与无误。这种严谨的校勘态度为书籍的学术价值提供了保障。
版本特点
- 铜活字版印刷
- 工艺特点:铜活字版是清代晚期一种较为先进的印刷方式,字形清晰、排列整齐,便于大规模印刷与传播。
- 版式设计:书籍采用传统的线装书形式,正文为经文,辅以注释,注释字略小于正文,排版工整,阅读方便。
- 纸张与装帧:光绪年间的铜活字版通常选用优质竹纸,耐久性较强,书籍装帧典雅,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。
- 流通与影响
- 该版本印行量较大,传播范围较广,是晚清佛教典籍出版的重要成果之一。
- 由于其注释通俗易懂,广受普通信众与学者的欢迎,成为当时学习《金刚经》的重要参考书。
文化与学术价值
- 佛教思想的普及与传播
龚穊彩的注释使《金刚经》更加贴近普通读者,有助于佛教思想在清代社会的普及,推动了佛教经典从寺院走向民间。 - 体现清代佛教的多元融合
注释中融入儒释道三教思想,反映了清代佛教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与融合,展现出中国佛教的独特发展路径。 - 印刷技术的历史意义
铜活字版作为晚清时期的重要印刷形式,见证了中国印刷技术由传统雕版向近代活字印刷的过渡,为保存与传播佛教经典做出了重要贡献。 - 研究价值
作为一部经典注释书,《金刚经正解》不仅是佛教思想研究的重要文本,也为研究清代佛教文化、印刷出版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。
总结
《金刚经正解》是清代佛教经典注释领域的代表作之一,龚穊彩的注释通俗易懂,扈正智的校订精益求精,加之铜活字版的精美印刷,使该书在思想、学术与艺术上都具有重要价值。这部书不仅对佛教经典的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,也为后人研究清代佛教文化、教育与出版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。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THE END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