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山东岳十王宝卷

《泰山东岳十王宝卷》是明清时期流行于民间的宗教宝卷,融合了道教、佛教及民间信仰元素,以泰山信仰和十王地狱审判为核心内容。以下是关于该文献的简介及清康熙三十九年(1700年)刊本的相关信息:

图片[1]-泰山东岳十王宝卷-拾宜
图片[2]-泰山东岳十王宝卷-拾宜
图片[3]-泰山东岳十王宝卷-拾宜

内容与背景

  1. 作者与成书
    • 题名“悟空撰”,此“悟空”并非唐代高僧,而可能是明代民间宗教人士的化名(明清宝卷常托名佛道人物或使用隐喻笔名)。
    • 宝卷是明清民间宗教(如罗教、黄天教等)的重要宣教文本,多以韵散结合形式讲述因果报应、修行解脱等内容。
  2. 核心主题
    • 泰山信仰:泰山在道教和民间信仰中被视为“治鬼之山”,东岳大帝主宰幽冥,掌管生死祸福。
    • 十王审判:吸收佛教“十殿阎王”思想,描述亡魂在阴间经历的十殿审判过程,劝人行善积德以避地狱之苦。
    • 修行劝化:通过地狱恐怖场景的描绘,强调持戒、念佛、忏悔的功德,具有强烈的道德教化色彩。
  3. 文本形式
    • 宝卷多为说唱体,包含散文(说)和韵文(唱),便于民间宣讲。
    • 可能穿插咒语、偈颂及仪式指导,兼具宗教性与文学性。

清康熙三十九年刊本

  1. 刊印背景
    • 康熙年间(1662—1722)是清代民间宗教文献刊刻的活跃期,朝廷对佛教、道教管控较宽松,但民间教派(如白莲教系)的宝卷常被列为禁书。此刊本可能由地方信众或小型宗教团体私刻流传。
    • 封面或扉页通常标注刊刻时间、地点及刊印者(如“康熙三十九年XX堂刊”),但需具体版本核实。
  2. 版本特征
    • 装帧:清初刻本多为线装,版心刻有卷名、页码,部分版本含简略插图(如十王像、地狱场景)。
    • 文字:使用明代后期通用的印刷字体,避康熙帝名讳(如“玄”字缺笔)。
    • 流传:清代宝卷多散佚,现存者多见于民间收藏或海外机构(如日本、欧洲汉学机构)。

宗教与学术价值

  1. 信仰研究
    • 体现明清时期泰山信仰与地狱观念的世俗化,反映佛道融合的民间宗教形态。
    • 可对比《玉历至宝钞》《地藏十王经》等同类文献,分析地狱审判叙事的演变。
  2. 社会史意义
    • 宝卷是了解明清基层社会道德教化、生死观念的重要材料。
    • 部分内容可能涉及民间教派思想,为研究清代宗教政策与民间信仰关系提供线索。

现存情况

  • 国内:中国国家图书馆、上海图书馆等或藏有清代宝卷合集,但需核查具体目录。
  • 海外:法国国家图书馆(伯希和收藏)、日本公私文库(如天理图书馆)可能存有类似版本。
  • 影印整理:近年《中华珍本宝卷》《民间宝卷》等丛书或收录整理本。

如需进一步考证,建议查阅《中国宝卷总目》(车锡伦编)或联系专门研究宝卷的学术机构(如苏州大学宝卷研究中心)。

泰山东岳十王宝卷-拾宜
泰山东岳十王宝卷
此内容为付费资源,请付费后查看
5.98
限时特惠
10
付费资源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4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