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背景
- 经题释义
- 全称《显无边佛土功德经》,简称《佛土功德经》,属大乘佛教经典,重点阐述诸佛净土(佛国世界)的殊胜功德与庄严景象。
- “显无边”意指揭示十方无量佛土的广大境界,“功德”则强调净土依正二报(环境与众生)的微妙善果。
- 译者玄奘
- 唐代高僧玄奘(602-664年)于贞观年间西行求法后译出,收录于《大正藏》第十六册(No. 680),为玄奘所译众多净土类经典之一。
![图片[1]-顕無辺仏土功徳経-拾宜](https://72be.com/2025/04/09111731/image-6-1024x683.png)
![图片[2]-顕無辺仏土功徳経-拾宜](https://72be.com/2025/04/09111740/image-6-1024x683.png)
核心内容
- 主要思想
- 佛土多样性:十方诸佛各化净土,如阿弥陀佛极乐世界、药师佛琉璃光世界等,皆因愿力与功德所成。
- 功德本源:强调佛土的清净庄严源于佛陀的智慧、慈悲与累劫修行,如《经》云:“诸佛国土,皆从菩萨净业所成。”
- 众生往生因缘:指出众生需修持净业(如念佛、发菩提心)方能感召相应佛土。
- 结构特点
- 经文短小精炼,常以偈颂形式赞颂佛土,如描述净土“地平如掌,宝树行列”等景象。
- 与《阿弥陀经》《无量寿经》互为补充,但更侧重“诸佛净土普摄”的宏观视角,非独宣一佛国土。
宗教意义与影响
- 净土信仰的拓展
- 为大乘佛教“多元净土观”提供理论依据,避免信徒执著单一净土,契合华严“一即一切”的圆融思想。
- 与玄奘所译《称赞净土佛摄受经》(阿弥陀经异译本)共同推动唐代净土宗发展。
- 修行指导
- 鼓励修行者发愿往生净土,同时修习般若智慧,以“心净则佛土净”(《维摩诘经》思想)为究竟。
相关经典对比
经典名称 | 核心主题 | 与《佛土功德经》关联 |
---|---|---|
《阿弥陀经》 | 极乐世界依正庄严 | 同属净土类,但专述弥陀净土 |
《华严经·世界成就品》 | 十方佛土缘起与毗卢遮那佛净土 | 皆论佛土无边,华严更重法界观 |
《维摩诘经·佛国品》 | “心净则佛土净”的唯心净土观 | 本经偏重他方净土,维摩诘强调自心 |
现存版本与注疏
- 藏经版本:
- 《大正藏》No. 680,1卷,页917。
- 《中华大藏经》《高丽藏》等均有收录。
- 注疏研究:
- 唐代窥基等唯识宗僧侣曾援引此经论证佛土唯识所变。
- 现代学者多从净土思想史或玄奘译经风格角度研究。
总结
《显无边佛土功德经》虽篇幅简短,却浓缩了大乘佛教对佛国净土的深刻认知,兼具信仰价值与哲学深度。玄奘的精准翻译亦为研究唐代佛教语言与净土观念提供了重要文本。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THE END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