須弥山像銘並序

《须弥山像铭并序》是由明代道士“无外子”撰文并绘制插图的一篇道教文献,主要描述佛教宇宙观中的核心概念——须弥山(Sumeru),并结合道教思想进行阐释。该文献可能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,包含序文、铭文及须弥山图像,反映了明代佛道交融的文化现象。

图片[1]-須弥山像銘並序-拾宜
图片[2]-須弥山像銘並序-拾宜

基本背景与内容分析

  1. 作者“无外子”
    • “无外子”为道号,可能是一位精通佛道思想的隐士或道士,明代有不少修道者兼修佛理,此类人物常以“子”自称(如“无垢子”“涵虚子”等)。
    • 其生平不详,但从题名“撰画”可知,他兼具文才与画艺,可能属于文人道士群体。
  2. 须弥山的宗教意义
    • 须弥山是佛教宇宙观的中心,被视为世界的轴心,周围环绕四大部洲(如南赡部洲即人类所在)。
    • 道教亦吸收此概念,尤其在《灵宝度人经》等经典中,将须弥山与昆仑山类比,作为通天之山。
  3. 文献结构与内容推测
    • :可能阐述撰写缘由,或讨论须弥山在佛道思想中的异同。
    • :以韵文形式赞颂须弥山,可能融合道教修炼术语(如“玄境”“丹台”)。
    • :绘制须弥山图像,可能结合佛教曼荼罗(坛城)风格与道教仙山意象。
  4. 思想特点
    • 佛道融合:明代三教合一思潮盛行,此文可能以道教视角解读佛教宇宙观。
    • 内丹修炼:或借须弥山象征人体“泥丸宫”(头顶穴位),喻指修行境界。

版本与流传

  • 该文献未见广泛著录,可能为孤本或抄本,藏于少数图书馆(如中国国家图书馆、道教宫观藏书)。
  • 若存世,或收录于道教类书、个人文集(如《道藏》续编或地方道观典籍)。

研究价值

  1. 反映明代佛道交流的个案,尤其对宇宙观的互鉴。
  2. 展示道教艺术与文学的结合,如“像铭”这一文体在宗教文献中的运用。

如需进一步考证,建议查阅《道藏索引》《中国古籍总目》或明代文人别集,亦可关注道教美术研究领域的成果。

須弥山像銘並序-拾宜
須弥山像銘並序
此内容为付费资源,请付费后查看
5.98
限时特惠
10
付费资源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4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