阴骘文图注.二卷

《阴骘文图注》是清代一部结合文本、注释与插图的善书经典,以道教劝善思想为核心。以下是关于此版本的详细简介:

图片[1]-阴骘文图注.二卷-拾宜
图片[2]-阴骘文图注.二卷-拾宜

基本信息

  • 题名:阴骘文图注(二卷)
  • 注释者:颜正(生平待考,应为清代儒道兼通的学者)
  • 图说作者:黄正元(清代画家,擅人物画)
  • 书写者:诸灿(书法家,具体事迹不详)
  • 绘图者:华士陶(清代画家,参与多部善书插图创作)
  • 刊刻时间:清道光二十四年(1844年)
  • 刊印机构:锡山文昌宫(位于江苏无锡,清代文昌信仰的重要场所)

内容与背景

  1. 《阴骘文》源流
    • 原文为道教劝善书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,托名文昌帝君(科举之神)所述,宣扬“行阴德、积善果”的思想,明清时期广泛流传。
    • 核心内容:倡导暗中行善(“阴骘”即阴德)、因果报应、忠孝节义等伦理观念。
  2. 版本特色
    • 图文并茂:黄正元、华士陶所绘插图生动诠释文中典故(如救人济困、惜字放生等场景),增强教化效果。
    • 颜正注释:结合儒释道三教思想,逐句解析经文,并附现实案例(如清代善人事迹)。
    • 文昌宫刊本:清代文昌信仰盛行,此版本由官方宗教场所刊刻,具有权威性,常用于科举士子教化。

文化价值

  • 善书典范:反映清代民间道德教化与宗教实践的融合,是研究中国慈善文化的重要文献。
  • 艺术价值:版画风格典型清代江南特色,人物场景细腻,兼具教化与审美功能。
  • 社会影响:推动“阴德”观念普及,对清末民初的慈善组织(如育婴堂、义塾)有直接影响。

存世与收藏

  • 该版本现藏于多家图书馆,如中国国家图书馆、上海图书馆等,部分机构提供数字化阅览。
  • 现代有影印本出版(如台湾新文丰出版社《丛书集成续编》收录),但原版因年代久远存世较少。

延伸阅读

  • 同类文献:《太上感应篇图说》《关圣帝君觉世真经》等清代善书。
  • 研究著作:
    • 游子安《劝化金箴:清代善书研究》
    • 酒井忠夫《中国善书研究》

如需查阅具体内容,建议通过图书馆古籍部或专业数据库(如“中华古籍资源库”)获取权威信息。

阴骘文图注.二卷-拾宜
阴骘文图注.二卷
此内容为付费资源,请付费后查看
5.98
限时特惠
10
付费资源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5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